近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要求将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并于12月1日起生效。

  非银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

  关于该《倡议》发布的背景,业内专家表示,当前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已显著偏离合理水平,未能体现政策利率传导。

  首先,非银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不跟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动,滋生套利空间。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央行政策利率从2.2%降至1.5%,而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不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化,始终维持在1.75%左右的水平。据了解,个别财务公司、理财子公司在某银行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近3%,而四大行一般性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1%。

  其次,非银机构资金体量大,议价能力强,银行不惜“高息买存款”。上述专家表示,非银机构普遍资金量较大,占据议价优势,与银行一对一谈判要高价。同时,银行为满足内部考核规模要求或流动性指标需要,宁愿“花钱买存款”。

  再次,增加银行息差压力,滋生套利空间。上述专家表示,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降不动,吸引部分存款绕道基金、理财存入同业,推高整体负债成本。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引发多种套利模式。如企业存款通过绕道财务公司变成同业存款,可赚取超过100BP的利差。

  此外,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现状,业内专家表示,金融基础设施结算性资金同业存款利率未随央行政策利率调整而变化。金融基础设施沉淀的结算性资金均为同业活期存款,由于资金量巨大,议价能力较强。据悉,个别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同业活期存款多参照已失效二十多年的规定,要求银行按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为1.62%)付息。

  “个别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存在套利空间。”上述专家表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公司是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系统及制度安排的特殊金融机构,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来自登记、托管、结算等服务费,而个别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利用金融基础设施参与者存放的账户资金套利。

  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倡议》发布后将带来诸多积极效果。业内专家表示,一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实施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营造适宜利率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打破梗阻,疏通利率政策传导。通过引导金融基础设施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利率走廊下廊)联动,通过引导除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外的其他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央行政策利率联动,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同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维护理性有序的竞争秩序。

  三是稳定净息差,支持银行稳健经营。将同业活期存款纳入自律后,有利于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更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同时利好银行股估值,有利于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

  四是压缩套利空间,回归同业业务本源。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央行政策利率联动后,“利率高地”将有效消除,压缩一般性存款与同业存款之间的套利空间。同时,有利于提高交易结算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据了解,倡议于12月1日生效,但为避免增加银行年末流动性压力,利率自律机制设置了一个月的缓冲期,即自2025年第一季度起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正式纳入MPA评估考核。银行将在一个月的过渡期内,把握时间窗口,按倡议精神积极做好客户沟通、合同修订、系统改造等工作,同时确保流动性平稳。但考虑到自明年1月1日起全市场执行统一标准,预计将于明年一季度形成新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