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创金合信基金权益投研总部总监黄弢

  上周市场有所震荡分化,其中上证50指数下跌0.86%,沪深300指数下跌0.17%,中证500指数上涨2.25%,创业板指上涨2.17%,海外市场上周以上涨为主基调,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0.94%,标普500指数上涨0.2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92%,恒生指数上涨2.14%。

  上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有25个行业上涨,6个行业下跌,其中涨幅前五名的是传媒、综合、电力设备、美容护理和基础化工,分别上涨4.41%、4.32%、4.32%、4.19%和3.76%,涨幅后五名的是银行、建筑装饰、公用事业、家用电器和交通运输,分别下跌5.75%、2.28%、1.12%、0.79%和0.73%。

  对“经济的行与不行”加不同的限定词,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美国经济的行与不行;中国经济的行与不行;长期经济的行与不行;短期经济的行与不行;现实的经济行与不行;心中的经济行与不行;股市所反映的经济行与不行。因此,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展开做一个讨论。

  美国经济的行与不行和中国经济的行与不行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近两年尤其为甚。我在与投资圈的卖方和买方的同行、地产产业链相关的主体、非上市公司为主的小企业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为代表的个体做交流时,常常听到的结论是中国经济不行与美国经济很行。可以理解的是,投资圈的同行们面临多年熊市的困扰;地产产业链面临去地产化的大背景;小企业主面临整体蛋糕增速放缓,压力更大的现实;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群体则面临收入下降的趋势。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过往成功模式的被修正,在新的路径建立起来之前,悲观和怀疑是可以被视为符合趋势的一种情感压力释放和解释。这些群体看到了外部环境中以美国为首对中国的施压,客观上也看到了美国这两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及美股这些年的牛市,主观上就判定美国经济很行,说实话,大多从个人体验出发,都是盲人摸象而已。

  几周前我去参加一个小范围的讲座,主讲人是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前主任李成教授,其在美国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时间超过30年,是基辛格博士的学生,并在美国多个核心部门任职。李教授提及在美国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群体,从政客、企业主、学者到媒体,各类群体的一个普遍观点是觉得中国很行。而且这个很行的观点包括了很多方面,从军事、科技、制造到消费潜力,从逻辑上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上下能形成高度一致的需要压制中国的观点,核心原因还是因为中国行,如果中国不行,根本就不用费这么大力气来打压中国了。而美国各类群体对美国自身所面临的财政体系困局、政治体制所导致的民主困局、种族问题和价值观日益割裂导致的内部矛盾无法调和的问题却越来越担忧。

  长期经济的行与不行和短期经济的行与不行的问题,前者往往很容易受到后者的影响,尤其是当短期经济面临困局的时候。从客观数据来看,自202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确实遭遇比较多的困扰:地产销售高位回落已持续近三年,曾经作为景气行业代表的新能源也在面临产能去化的过程,占比最大的消费在后疫情时代始终未能真正修复,高频数据中的价格信号直到最新的CPI和PPI数据发布也依然难以消除一些人对于通缩的怀疑。但说实话,从长期而言,1-2个月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什么,2-3年也只是一个短周期,为了长期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短期的代价是难以避免的。从一个持续观察中国30年以上的专家学者角度,李成教授认为当下为转型而做的政策选择是对的,并最终能够走出短期的困局。

  回顾历史,过去40年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对中国的质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在40年前更弱的产业和经济基础上,中国可以走出来,那么站在当下更强大的产业和市场基础上,我们更没有理由怀疑中国长期经济的行。

  现实的经济行与不行、心中的经济行与不行和股市所反映的经济行与不行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纠缠的,现实的经济行与不行就是上面所说长期与短期行不行的问题。短期经济确实存在压力,也造成了股市的下行,表征为股市所反映经济的不行,而股市的这种不行,则进一步加剧了心中的经济不行,这是一个负向反馈的链条,也是理论上最容易被修复的反馈链条。我们没有办法准确度量股市的悲观到底反映了经济短期多少的不行,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股市所反映的经济的不行大概率是超过了经济不行的现实,因为市场永远是情绪的放大器,悲观的时候只会更悲观,而乐观的时候也永远会更乐观,所以修正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需要的只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