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冯樱子

  近期,不少上市公司密集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

  8月初,王子新材(002735.SZ)发布公告称,公司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通过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分别申购了结构性存款产品,总计金额达3.3亿元。

  由于结构性存款多具备保本浮动收益的特质,在低利率环境下竞争力突出,备受上市公司喜爱。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4月全国性中资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重返1万亿元,截至7月底,规模超过1.17万元,创出今年以来的新高。

  结构性存款仍稳居“C”位

  在市场波动环境下,结构性存款仍具有相当的“吸金”优势。

  8月初,王子新材发布公告介绍,公司近日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申购了3.3亿元结构性存款产品。其中包括中信银行共赢慧信汇率挂钩人民币结构性存款5000万元;平安银行对公结构性存款(100%保本挂钩黄金)10000万元;华夏银行人民币单位结构性存款3000万元;浦发银行利多多公司稳利(3个月早鸟款)人民币对公结构性存款15000万元。

  “产品均是保本型产品,具有投资风险低、本金安全度高的特点。”该上市公司公告中表述。

  同时,该公司也提到,公司在实施前会经过严格的评估,但金融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不排除该项投资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面临收益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实际收益不可预期等风险。

  与此同时,东方通(300379.SZ)也公告称,近日采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

  具体来说,该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4.65亿元,购买了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北京大望招商银行点金系列看涨两层区间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同时,使用闲置自有资金5000万元购买了中信银行北京海淀支行的“共赢智信汇率挂钩人民币结构性存款”。

  8月14日,瑞尔特(002790.SZ)发布公告显示,继上一笔3000万元结构性存款到期后,公司再次与银行签订协议,使用部分自有资金3000万元进行委托理财,投向依旧是结构性存款。

  普益标准研究员赵伟提到,尽管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普遍呈现下行趋势,但仍然是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产品。主要归因于结构性存款相比于普通定期存款仍具有一定的收益优势,同时其保留了存款产品低风险的本质属性,因而能够较好地满足上市公司对于闲余资金的投资需求。

  此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华夏时报》记者提到,上市公司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是灵活性。而结构性存款和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定性都比较高,尤其是结构性存款,保障本金、期限偏短、收益率要远高于同期限的普通定存利率,比较受企业青睐。

  结构性存款逆势增长

  今年以来,银行取消“手工补息”、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后,结构性存款优势凸显。从8月数据来看,曾经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三足鼎立的局面彻底扭转。结构性存款以压倒性优势遥遥领先,投向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的上市公司已寥寥无几。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本月A股上市公司购买存款类资产约为165.71亿元,占比近九成;投向存款产品的交易笔数为265笔,占比超八成。其中,投向结构性存款的金额累计高达153.03亿元,而协定存款为8笔,投向通知存款的委托理财仅4笔,金额不过2.7亿元。

  在期限方面,结构性存款整体期限较短,基本在14天—1年之间,6个月以内的居多,多为1万元起存。挂钩标的方面,挂钩汇率、黄金、指数的产品较多,此外,也有部分股票、基金等其它资产的产品。

  近两年,为打击资金空转套利行为、降低负债端成本,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不断压降。2020年6月,此时的银保监会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要求在当年9月30日前,将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压降至上年末的三分之二。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资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跌破1万亿元,降至8660亿元,与2020年5月18714亿元规模相比,下跌超50%。

  然而《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重回1万亿元,截至7月末规模达1.17万亿元。

  一股份银行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取消“手工补息”,协定存款利率下调,企业客户存款利率优势减弱。相比之下,挂钩外汇、黄金等产品的结构性存款利率相对高一些,比较吸引企业客户。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分析,在市场波动环境下,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态度倾向于谨慎,风险、收益与资金流动性是其主要关注点,以达到在满足其灵活资金需求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获得较高收益的目的。结构性存款、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稳定性高、灵活性强兼具收益性的产品更受企业投资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