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半年车险承保利润135亿!马太效应下,中小险企何以为生?

  来源:A智慧保

  经过监管对车险费用竞争乱象长达一年的重拳整顿,今年上半年,行业车险承保利润有了一定改善。

  “A智慧保”获取的行业交流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64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车险承保利润135.0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8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57%。

  从费用情况看,严监管政策下,今年以来,行业车险综合费用率持续下滑,已从去年6月28%的高位降至23.38%。综合费用率的压降及赔付率的好转,推动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整体下行,从上一年同期的97.9%降至96.87%。

  然而,行业车险承保利润的整体改善,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欣欣向荣,一系列数据反映出,车险市场马太效应愈加显著,大批中小险企车险业务承压。今年上半年就有多达25家财险公司车险业务出现承保亏损,且多为中小主体。

  面对车险市场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加剧的大环境,中小险企该如何更好地 “活下来”,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车险转型浪潮中站稳脚跟?

  “双寡头”保费占据半壁江山

  二梯队险企贴身肉搏

  不同于2023年上半年,车险市场企稳复苏,实现5.5%的较高保费增速。2024年上半年,受新车销量增速放缓、车均保费边际下滑等因素影响,我国车险市场保费增速整体下行。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财险公司经营的车险原保费收入为4311亿元,同比增长2.77%,远低于去年同期保费增速。

  从各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保费规模来看,上半年合计有7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保费收入超百亿,其中,“双寡头”人保财险和平安产险的车险保费收入超千亿,分别达到1393.64亿元和1048.24亿元。两家公司车险保费收入占到整个行业的56.64%。

  紧随其后的是太保财险,但其与平安产险的车险保费规模差距较大,上半年实现车险保费521.67亿元。而后依次是国寿财险、中华财险、阳光财险和大地财险,车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18.47亿元、145.83亿元、132.9亿元和128.68亿元。另外,太平财险、华安财险和申能财险也跻身车险保费TOP10,保费收入分别是94.39亿元、58.16亿元和53.51亿元。

  从上半年车险保费TOP10险企中可以看出,多家险企的车险保费规模相差不大。尤其是第二梯队的诸多险企,车险竞争有贴身肉搏之态,如申能财险距离华安财险的车险保费规模仅差4.65亿元,而大地财险与阳光财险的车险保费规模也仅差4.22亿元。

  头部增速保守

  互联网基因险企猛进

  从车险保费增速上看,上半年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公司对于规模扩张更加“保守”,保费增速普遍放缓,同行业增速步调一致。

  如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及太保财险的车险保费增速分别为2.55%、3.43%和2.76%。除此之外,一些大中型险企的车险保费增速也不高,如国寿财险、阳光财险、大地财险、太平财险等,增速均未超过3.5%。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源于在年初车险费用高企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控制业务品质,一些大中型公司主动放缓了车险原保费的增速。

  相比之下,上半年很多中小险企反而逆势发力,增速抢眼。数据显示,上半年合计有14家险企的车险保费增速超15%,当中一些互联网险企以及具有互联网股东背景的险企表现颇为强劲。

  具体来看,位于车险保费增速之首的是现代财险,上半年增速高达200.25%,这也是唯一一家车险保费同比翻了两倍的财险公司。作为中小险企的代表,现代财险的车险业务之所以扩张迅猛,此前的文章我们曾分析过,这与其背靠第二大股东滴滴出行不无关系。

  出行巨头滴滴的强力加持,为现代财险车险业务提供了巨大的保费“流量池”,根据该公司官网介绍,现代财险的发展愿景也是“致力于成为新型出行生态的风险管理专家”,深挖网约车、共享出行从业人员及其家庭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

  再来看两家互联网险企众安在线和泰康在线,今年上半年车险保费增速分别达31.21%和21.82%。此外,背靠第二大股东腾讯的三星财险,上半年车险保费增速也达到17.79%。

  有保险公司内部人士指出,在传统车险业务步入瓶颈期的背景下,这些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险企,正借助自身科技能力以及股东资源优势,加速开拓新能源车险以及网约车领域的风险保障业务,这或将助力其形成先发优势,打造出新的增长极。

  严控费用成本

  承保利润扭转颓势

  在车险高质量转型的大环境下,相比于保费规模,很多人更关心车险业务的承保利润。数据显示,剔除5月份刚刚开启车险经营的比亚迪财险,今年上半年,64家财险公司合计实现车险承保利润135.0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6亿元,增加了49.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57%。

  不同于今年一季度盈少亏多的格局,截至上半年末,有39家险企实现车险承保利润收正,承保盈利者占比超六成。排在承保利润榜前列的依然是财险“老三家”,依次是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财险,上半年车险业务承保利润分别为75.66亿元、40.12亿元和12.89亿元。

  车险承保利润整体改善,一方面与前文所说的大公司主动放缓保费增速,注重提升业务品质与经营效益不无关系;另一方面,也源于监管近一年来对车险费用竞争乱象的持续管控。

  回望一年前,彼时,车险费用价格战卷土重来,为了更好地巩固车险综合改革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2023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五大方面着手规范车险市场秩序,包括严禁险企盲目拼规模、抢份额,不得偏离精算定价基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车险产品等。

  紧接着,2023年9月“450号文”落地,监管正式下发《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对车险费用进行全方位管控。引导车险附加费用率在25%的上限基础上进一步合理下调,并明确手续费比例超报备上限的将被停止使用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相当于变相叫停业务。随后,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等8家财险公司共同签署了《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

  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了一场车险相关工作会议,会议提到,为进一步推动落实“报行合一”,监管部门准备在车险领域实施“查处、通报、挂钩”三项机制。

  强监管重拳出击之下,从上半年行业车险的综合费用率变化来看,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体费用水平实现压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行业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3.38%,对比去年6月,该指标数据则接近28%。 

  除了车险费用端整体压降成本外,今年二季度车险赔付端相较一季度也有所下降,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从今年2月的75%左右降至73.48%。在费用端与赔付端双重影响下,行业综合成本率也从一季度末的97.72%降至上半年末的96.87%。

  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中小险企突围空间在哪?

  再从行业维度拉回到个体公司视野,不可忽视的是,尽管车险市场整体承保利润显著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险企的日子好过了,反之市场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下,中小险企更加承压。

  从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财险“老三家”车险承保利润合计128.67亿元,拿走了整个车险市场超95%的承保利润,另外36家车险承保盈利的险企中,仅有华海财险、国寿财险和华安财险3家险企承保利润超1亿元。也就是说,尽管不少险企车险业务没有亏损,但也只是勉强喝上一点汤。

  再来看车险业务承保亏损的25家险企,更是几乎被中小险企“包揽”,这其中有3家公司车险承保亏损超1亿元,分别是大家财险、华农财险和现代财险,分别亏损1.63亿元、1.19亿元和1.14亿元。足见中小险企经营车险业务的生存空间日渐收窄。

  那么,在车险市场马太效应愈演愈烈下,中小险企该如何夹缝求生、破局突围呢?或许,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下,先要保证“活下来”才是首要,而“活下来”的前提则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方面,无论是出于监管导向还是自身发展,第一要务便是应紧盯承保利润,摒弃以费用换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专注提升业务品质、优化业务结构,这也是当下财险公司的生存共识。在此基础上,对于众多中小险企来说,积极拥抱大趋势,探索布局新能源车险这一蓝海市场也是必要之举。茶道燕梳创始人兼CEO、原天平车险总裁谢跃就曾直言,“新能源车险是车险的终极之战”。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很多中小险企没有较强的资本和技术支持,因此对新能源车险业务也不能贸然入局,而是应先小步试水、徐徐图之,毕竟当前连大公司都尚未解决新能源车辆出险率、赔付率高的问题,且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技术也在不断迭代之中。  

  这一点也可以参照现代财险的数据,可以看到,上半年尽管现代财险的车险保费增长迅猛,但却出现较高的承保亏损。试想,若没有股东方的强力支持,保险公司很难持续性地进行新业务投入。

  有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指出,“网约车出险远远高于出租车,网约车又以新能源车为主,出险高、赔付率高,我们每年保险这一块亏损几千万元。”另有数据显示,2023年,家用汽车的赔付率在60%,出租车达151%,而网约车则高达268%。

  除了提高业务品质、盈利能力,并探索布局新能源车险市场外,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险企,其实还可通过“借力”的方式应对外部挑战。

  东方和讯《2024年上半年车险竞争力报告》就建议,中小保险公司可以选择抱团取暖,成立共保联盟,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运用,也可以选择抱大腿,寻求跨界支援,专注保险领域的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让渡出去,专注做好供应链里的专业角色。

  对于中小险企经营车险业务存在风控能力弱的问题,大家财险原总经理施辉也曾指出,保险科技前十年的发展利好小型财险公司,外部市场已形成了一批充分运用数据、AI驱动的车险承保定价与理赔风控技术的成熟平台,包括运营货车、新能源车的相关技术,这为小型财险公司车险承保定价和理赔风控创造了追赶条件。不过,施辉也指出,小型财险公司如何利用外部保险科技公司的成果,迅速提升业务落地能力,还需险企一把手躬身入局,结合公司实际,做最优选的融合。

  可见,如今的车险市场,已不是曾经百家争鸣、跑马圈地的时代,而是进入了存量博弈周期,留给中小险企的时间和空间已然不多了。这样的发展阶段下,既需要险企夯实内功,也需要修炼外功,如此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充分把握,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